玉之韵,国之魂:——浅说爱玉与爱国
【谨此拙文献给正为商会换届 付出辛劳的诸君同仁】
(文/徐成树)
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,玉,以其独特的质地与内涵,深深融入民族精神的血脉,成为爱国情怀的特殊载体。有达者说 “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” 给予警示,今日借此平台,探寻爱玉与爱国的紧密关联,以盼引发更多关于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的思考。
“国” 字的起源,蕴含着深邃的历史密码。早期 “国” 字中心为 “或”,而从字面逻辑分析,早期华夏族群中崇玉尚玉者众多,以玉为纽带凝聚而成邦国。考古发现的距今约 8000 年的祭祀玉器坑,印证了“玉”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地位。玉,被诸多学者视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、中华文明的奠基石。
孔子有云:“君子比德于玉”,有七德,将玉的物理特性与君子的道德追求巧妙结合,为玉文化注入了更丰富的精神内涵,使其成为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, 便有了鉴玉识人之说。玉之七德:仁、智、义、礼、信、乐、忠、是玉文化的精髓体现,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反映。其一,玉温润而有光泽,为 “仁”也。玉的温润质感,君子何也?云,言念其君温其如玉,恰似君子的亲和与包容,如阳光般温暖人心。这是中华民族崇尚仁爱、和谐共生理念的物质化表达。其二,玉紧密而坚实,蕴含 “智”也。其硬度与密度象征着智者的坚韧与睿智,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,以智慧为基,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。
其三,玉,破碎不伤肤、锐而不刺手,彰显世间友情, 谓之“义”也,其体现了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,如 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 所言,为信仰可以不惜一切代价。其四,君子佩玉“礼”也。玉佩不仅是装饰,更是文明礼仪的象征,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礼仪风范、以礼待人的文化特质;彰显了社会的有序与和谐。其五,玉的通透性体现出 “信”也。它清晰可见、真实可感,成为人际交往中诚信、契约精神的信物,是社会信任体系构建的文化基石。其六,瑕不掩瑜、瑜不掩瑕的玉之特性,寓意 “忠”也。如同忠诚之人,坦荡无私,优点与不足皆坦然呈现,为国家、为民族忠诚奉献。 其七,玉相叩时发出的悠长悦耳之音,体现 “乐”也。传统的尚玉者往往兼具艺术修养与生活情趣,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,且丰富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,更使生活充满诗情画意。
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中,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从古至今,无数人名中带有 “玉” 字,如张玉芳、王怀玉、李家钰、赵温玉等,体现了人们对美好品德的向往与追求。玉树临风形容男子的伟岸英姿,亭亭玉立描绘女子的优雅美丽,玉皇大帝则是民族精神的图腾偶像,瓷器追求温润如玉的质感,凡此种种,都彰显了玉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,成为华夏文明传承不息的文化基因。孔子言:“君子无故玉不去身”,玉伴随君子一生,即使躯体消亡,玉所承载的精神还在、文脉还在。如今,玉依然佩戴在我们的身上,陈列于我们的庭堂,其文化内涵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骨髓,经久不衰、代代相传。爱玉,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;爱国,是对民族精神的坚守,二者紧密相连,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。
习主席强调 “文化自信,让文物活起来”,爱国者应深知文化是民族的灵魂。中华文明的渊源流长正是我们自信的源泉。理解玉文化,就是把握住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,以玉为媒,传承优秀传统文化,弘扬爱国情怀,让玉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,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成为文化产业的守护者与传承者,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玉,永远闪耀于世界文明的星空。愿该平台成为文化交流的热土。减少在虚幻中梦呓、克服僵化思想、以玉的精神忠党爱国;让我们商会实至名归、名副其实。人人成为文化艺术产业的创造者、守护者。共同铸就文化强国的辉煌未来!
最后,十年苦守,终将在舟祥主席的带领下,穿越迷雾走上飞跃的快车道。
2025、6、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