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
藏品园地
私人收藏成收藏市场主力军
1844次
2014-09-09

私人收藏成收藏市场主力军

时间:2014-9-6 18:30:10  信息来源:深圳特区报 陆云红

 

  当刘益谦用2.81亿港元买下的鸡缸杯喝下一口陈年普洱茶时,他不仅为自己赚足了眼球,也无疑把“私人藏家”的江湖名头擦得更亮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在拍场这个江湖中,槌起槌落间,买家卖家刀光剑影,各出奇招。从2014年春拍的结果来看,那些出手阔绰的中国私人买家,还有那些大受追捧的私人收藏专场,无疑为这个江湖增添了新的传说。


  1、“白手套”奇迹


  一个名词前面但凡加上“私人”这个前缀,便似乎立刻显示出“高大上”的气息,“私人银行”、“私人飞机”等皆属此列。当“私人”遇到“收藏”,自然也不例外。各大拍卖行组织的有体系、有特色的私人收藏专场拍卖,已成为艺术品拍卖的一大亮点。今年春拍,内地拍行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多场私人收藏专场,且创造多个全部成交的“白手套”奇迹。


  6月1日晚,北京保利2014春拍,罗中立《春蚕》以4370万元成交,刷新了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。另外“文本魅影——徐冰的艺术”、 “先驱者的足音——林风眠”两个重要专场也均以100%成交率续写“白手套”传奇。


  6月21日下午举槌的“昆冈玉隐”专场,703件拍品均是怀袖雅玩之佳作。场中买气旺盛,竞投激烈,最终取得了成交率100%,总成交额1527万元的佳绩。


  6月22日嘉德四季第38期拍卖会“遗珠拾珀”同一藏家藏品成为最受关注和竞买最为热烈的亮点之一。其中,章士钊《行书诗稿》以34.5万元成交,潘伯鹰《行书诗卷》以12.65万元成交。


  业内人士认为,私人收藏专场之所以“热”,最大的原因在于藏品来源真实可靠。而且,由于拍品来自著名收藏家之手,他们收藏经验丰富、鉴赏水平高,也造就了拍品整体档次较高。


  2、 藏家百态


  说到私人藏家,拥有至尊地位的当属王世襄先生。优越的环境和年少好奇好动的性格,使王世襄幼时特别喜欢和京城诸多玩家交游,展露出“燕市少年”的特有风貌。他不但能玩,也能写,他玩物并研物,玩出了文化,使井市的“雕虫小技”登上了“大雅之堂”,玩出了一门“世纪绝学”,他因此也被称为“京城第一玩家”。


  王世襄2009年以95岁高龄去世,“王世襄藏品”如今也已成为拍卖市场上的一个品牌。他收藏的几十件明清家具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,如今全部由上海博物馆收藏。目前流散在拍卖市场上的王世襄藏品也不少,而且都是拍卖市场上的热点,很多藏品在几年的时间里就涨价10倍左右。


  刘益谦夫妇则是另一类私人藏家的代表。作为一个地道的上海人,刘益谦有着与生俱来的精明,也有着吃苦耐劳的务实与强烈的财富积累意识。初中毕业后他开始创业,开过生产皮包的家庭作坊,当过两年出租车司机,还开过百货商店。上个世纪90年代初,刘益谦在刚刚成立的证券市场中捞得第一桶金。


  “我的弱势是没有艺术收藏专业知识,我的优势就是有钱,所以我要发挥我的优势。”当年刘益谦一番直白的“收藏心得”曾引发众人激辩。2010年,他在艺术品市场的投入接近10亿元,最大手笔就是以3.08亿元拍下王羲之《平安帖》 。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估值体系,将中国艺术品市场推进“亿元时代”。


  3、懂得去“玩”


  据业内人士透露,目前国内拍场上70%以上拍品来自私人收藏。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,带动了投资向收藏市场转向。


  什么才是私人收藏?从收藏主体上看,私人收藏与公益性博物馆收藏、企业收藏相对而论。从藏品上看,“这些东西要么来自重要藏家,要么是重要藏家曾经收藏过的。而且,一般是重要藏家收藏中的精品。”北京匡时拍卖副总裁谢晓东这样表示。


  “从我们自己以及了解到的一些公司的竞买主体来看,绝大部分都是个人。有些是以企业名义购买,但代表的还是个人,民营企业家比较多,国企参与的非常少。每年的新入场者以30%以上速度增长。”谢晓东说。


 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力分析认为,我国新兴的私人收藏家,主要集中在近年来资本增长最快的领域,如房地产、金融、能源与基础资料、高科技以及制造业等行业。他甚至认为,在北京、上海等地,艺术品投资已经成为继房地产、股票之后的第三大投资工具。


  不过有业内人士提醒,日本在艺术品收藏上是我们的榜样和前车之鉴。很多中国人现在乐于模仿日本,但纵观日本收藏史,我们可以看到,收藏上高峰与经济发展相对应。1970年代的泡沫经济导致日本国内收藏上的昙花一现,这是中国应该警惕的。


  从另一个角度看,在中国古代,对于收藏就有“好事家”与“赏鉴家”的分别。前者贪名,后者笃好;前者耳食之徒,后者行家里手。说到底,要成为合格的收藏家,不仅是依靠财力和权力来积累其藏品,更重要的是懂得怎么去“玩”。